【齐齐哈尔皮肤病医院·科普专栏】
荨麻疹:那些“来无影去无踪”的风团,究竟该如何应对?
夏季已过,门诊中荨麻疹患者仍络绎不绝。很多市民把荨麻疹误当成“过敏”“蚊子叮”“受潮”,结果越拖越重。今天,我们结合最新《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(2023版)》与本院两万例临床数据,一次性讲透这个“痒到怀疑人生”的常见皮肤病。
一、荨麻疹到底是什么
荨麻疹(urticaria)是一种以“风团+瘙痒”为核心表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。典型风团呈淡红或苍白色,边界清晰,可融合成地图状,24小时内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,但此起彼伏。若伴眼睑、口唇、喉头黏膜水肿,称为“血管性水肿”,需紧急处理。
需要强调的是:荨麻疹≠“过敏”那么简单。它属于肥大细胞驱动的Ⅰ型超敏反应,诱因可以是食物、药物、感染、物理刺激(冷、热、压力、日光)、内分泌波动甚至情绪紧张,约70%的慢性荨麻疹找不到明确外因。
二、急慢之分,治疗思路大不同
1. 急性荨麻疹(病程<6周)
• 一线:足量非镇静第二代抗组胺药(如西替利嗪、左西替利嗪、地氯雷他定)。
• 伴有喉头水肿、过敏性休克者,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.3–0.5 mg,并联合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。
• 忌用“激素软膏”全身涂抹,不仅无效,还可能掩盖病情。
2. 慢性荨麻疹(病程≥6周)
• 阶梯式用药:标准剂量抗组胺药→加倍剂量(最高至4倍)→联合H2受体拮抗剂或抗白三烯药物→生物制剂(奥马珠单抗)。
• 我院统计,规范随访3个月后,约86%患者症状可控制在“每周风团<2次”。
• 避免过度检查。慢性荨麻疹无需“全套过敏原筛查”,除非病史高度提示食物或药物相关。
三、日常管理“四要四不要”
1. 要记录:建议患者每日填写“荨麻疹日记”,包括风团出现时间、部位、伴随因素、用药剂量,便于医生评估疗效。
2. 要防晒:日光性荨麻疹患者外出需SPF50+/PA++++防晒霜+物理遮挡。
3. 要控温:洗澡水温32–35 ℃,时间≤10分钟,避免桑拿、温泉。
4. 要宽松:纯棉透气衣物,腰带、袜口、肩带不可过紧,减少压力性荨麻疹。
1. 不要抓:搔抓→肥大细胞进一步脱颗粒→“越抓越痒”恶性循环。可冷敷或外用1%薄荷炉甘石洗剂。
2. 不要喝酒:乙醇扩张毛细血管,可加重风团;啤酒中还含组胺,风险更高。
3. 不要自行加减药:突然停药易反跳,慢性患者至少维持治疗1–3个月后逐步减量。
4. 不要迷信偏方:马齿笕、艾蒿水擦洗、醋蛋液、放血疗法均无循证依据,部分甚至诱发接触性皮炎。
四、特殊人群提示
• 孕妇:首选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(B类证据),避免使用羟嗪、苯海拉明。
• 哺乳期:服药4小时后弃去母乳一次,可减少婴儿暴露。
• 儿童:按体重调整剂量,优先选用滴剂或口服液,避免含酒精的糖浆。
五、何时必须来医院
出现以下任一情况,请立即到具备抢救条件的皮肤科或急诊:
① 口唇、舌、喉头突发肿胀,伴声音嘶哑、呼吸困难;
② 风团泛发全身并伴持续腹痛、呕吐;
③ 服药后出现大片紫红色瘀斑或水疱,提示可能为荨麻疹性血管炎。